查看原文
其他

林峰:关于乡村振兴几个核心问题的判断

2017-12-08 绿维研究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

点击上方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”关注我们


绿维文旅董事长林峰博士认为,在即将到来的乡村振兴大潮中,无论是乡村的规划设计,还是建设实践,都应首先厘清本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,把握政策的突破性因素。本文就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、乡村的发展本质、乡村的产业结构及人口结构等几个焦点问题,进行大胆的探讨,希望站在未来趋势之上,把握政策与实践导向。


1

乡村VS城市


相对于城镇来说,乡村是与之并行的独立发展结构


在急剧变迁的百年近代史中,中国的乡村建设几起几落,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也逐渐从经济、文化的源头沦为落后于城市的累赘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乡村都是城市反哺的被拯救对象。

林峰博士认为,在经过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救助、乡村城镇化的实践后,我国广大乡村仍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,发展模式亟需创新。十九大建设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,这一战略预示着乡村发展新时代的到来,也需要每一位参与者重新思考“乡”与“城”的关系。十九大报告中强调“城乡融合发展”,而不再是“城乡统筹发展”,这意味着一个重大的转变,即“乡”不再是城市的附属,而是与“城”相互独立、并行发展的结构。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,新时代的乡村应有新型的乡村经济、乡村居民、乡村社会,应进行包括政策、管理、财税制度、发展模式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要素的完善与创新,从而促进乡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,形成与城市互相补充、共同推动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,并承担起在中国新阶段发展中的重要责任与使命。


2

乡村振兴VS城镇化


乡村振兴不是要城镇化,而是要现代化


林峰博士认为,在城市急剧扩张,大城市病引起各方关注的当下,我们不得不思考以单一城镇化率判断发展程度的普适性。是不是所有乡村都适合拆村并点,集中安置?是不是越多农民变为市民越好?拉美的城镇化陷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,乡村振兴要的绝不是高城镇化率的贫民窟,乡村振兴是要乡村实现符合自身规律的现代化。

那么,乡村城镇化与现代化的区别在哪里?什么又是乡村的现代化呢?

在社会学中,这样给“现代化”进行定义:现代化是由工业化发端,涉及社会各个领域、各个方面的变革,包括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教育、科技、心里、观念、社会生活,乃至人自身,是社会整体的、全面的、系统的、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。

城镇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,建设部对城镇化的定义为: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,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,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。这基本代表了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内涵。


很明显,乡村振兴并不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高度集中,也不是乡村生产、生活方式的完全城市化。乡村振兴是产(产业)生(生活)融合、产(产业)社(社会)融合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,它意味着乡村既要达到城市生活水平的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设施和宜居条件,同时,还需要拥有一套有别于城镇化的乡村现代化体系,这一体系是无法以城镇化集约式的发展模式进行套用的。因此,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以新的乡村规划体系为指导的现代乡村规划,它可以借鉴城市规划的经验、理论,但不能套用城镇规划规范进行规划。


3

农业VS产业


乡村产业不再仅仅是农业,而是一二三产融合产业体系




我国乡村的发展一直强调农业的核心地位。但从近几年的乡村发展来看,由于村庄的要素聚集模式、区域特色化基础等条件的差异,在某些村庄,农业早已经不是乡村发展的唯一、甚至主要产业。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“产业兴旺”不再仅仅是农业兴旺,它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经济产业体系的兴旺。


林峰博士强调,乡村振兴,需要基于中国乡村发展的规律,找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。一二三产的融合带动模式,既可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“一二三”产业模式,也可以是以加工业为主导的“二一三”“二三一”产业模式,以及外来消费主导的“三二一”产业模式。比如旅游就是典型的消费带动型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模式;乡村电商是典型的互联网销售带动的服务;传统文化附加值形成的以加工业,特别是手工业为主的加工业的工艺附加值产业融合模式;基于农业的一产,发展农产品深加工,形成加工产品的品牌化、原料的品牌化、原产地的品牌化,最终带动三产服务业共同发展的模式等。


4

农民VS乡村居民


乡村居民不再是农民的概念,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居住概念


乡村日渐衰落的两个核心因素,一是产业的薄弱,二是人口的流失。两者相互强化,形成负反馈。乡村振兴战略在构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基础上,将带来人口的回流,形成产业与人口的正反馈。而在户籍制度、土地制度渐次放开,逆城市化潮流日趋明显的时代背景下,乡村振兴必将带来乡村人口结构的重塑。

林峰博士认为,乡村居民不再是农民的概念,它不再以乡村传统的户籍、土地进行划分,它只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居住概念。因此,乡村居民除包括在当地拥有户籍、拥有土地的农民外,还包括众多没有土地的外来人口。他们可以是以当地产业为核心吸引来的职业农民、产业居民、乡居创客;也可以是以修养度假为主要目的的养老居民、疗养居民、度假居民;还可以是寻找创作灵感、追求田园梦想的艺术居民、生活居民等。


乡村居民是独立于原来城市人与农村人概念的独立结构。一般来说,由于乡村的诗意与文化传统根源,它更易聚集理想主义者,而这些人往往是知识层次较高,社会责任感较重的社会发展核心力量。他们在乡村的聚集,将形成乡村新的文化土壤与自治结构,乡村将成为可支撑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。


总之,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现代乡村有着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作用及意义,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内涵。这一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土地政策、教育政策、医疗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支持,需要政府在管理、要素释放、财税金融体制上的支持,还需要乡村在现代化体系、规划架构、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,同时也需要每个乡村振兴参与者在理论上的争鸣,行动上的奋进。


乡村振兴,我们拭目以待!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